临夏葫芦覆膜栽培技术

临夏雕刻葫芦是葫芦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堪称“临夏一绝”,它集书法、绘画、篆刻为一体,表现题材极为丰富,但用来雕刻的葫芦,大部分是从外面运来的,因临夏早春气温低,适合葫芦生长的生育期短,故长成的葫芦不够成熟。为了克服这一困难,我们通过试验得出,采用温室育苗,栽植时铺地膜的办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,用此方法栽植的葫芦,在临夏完全可以成熟,其栽培技术如下。

一、整地、施肥

葫芦根系发达,种植时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、易排水的土壤。播种前先精细整地,深翻30-40厘米,结合整地施入鸡粪、油渣等有机肥,每亩施干鸡粪800-1000公斤、油渣100公斤,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。整平做畦,畦宽60厘米,畦高10厘米,畦间距40厘米,并在畦上铺地膜。

二、消毒、高温闷棚

杀虫灭菌于播前10-15天进行,在育苗温室地面亩喷多百粉尘剂1公斤,再用45%百菌清烟剂1公斤闷棚熏烟,高温闷棚4-5天,晴天中午前后棚内最高温度可达50-60℃,能有效杀灭病菌和虫卵。

三、设置苗床

苗床按东西向建成宽120厘米,高出地面7厘米左右的垄,长度根据需苗量而定,苗床的营养土以3份肥沃园土、1份河沙和1份鸡粪及油渣混合堆放腐熟,1立方米营养土中再掺入尿素400-500g和草木灰5-6公斤更佳。或者把营养土装入营养钵中,用营养钵进行育苗。

四、播种、育苗、定植

1、种子处理。将备好的种子,先在阳光下暴晒几小时,然后将其放入55-60℃的热水中,并不停地搅拌,直至水温降到25℃时,用手搓去种皮上的粘液,再换上30-35℃的温水浸泡8-12小时后捞出。为了防止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发生,可将浸好的种子再放到50%的锰锌溶液浸种1~2小时。处理好的种子不催芽,可直接播入苗床或营养钵内。

2、播种。先将苗床或装土后的营养钵灌透水,当水即将渗完时,将种子逐个撒或点播在苗床或营养钵内。苗床播种种距为5厘米,营养钵每钵1-2粒种子,平放并覆土厚2-2.5厘米,然后加扣小拱棚或覆膜。出苗前小拱棚温度控制在25-30℃,土温20℃;出苗后立即降温,气温23℃左右,土温15℃左右,夜温比昼温低5~7℃。

3、定植。葫芦长出3-4片叶、苗龄40-50天为定植适期。定植前逐渐炼苗,白天15-18℃,夜晚10-12℃,适当控制浇水或定植前5-7天不浇水。定值时栽植在已覆膜的垄中间,株距以80-100厘米为宜。

五、田问管理

1、肥水管理。生长期以施发酵好的油渣为好,稀释后和浇水同时进行。现蕾期要加施磷钾肥,以提高坐果率和果实质量;适当控制水分,一般早上用小水浇,晚上和阴天不浇水,最忌大水浇灌。待蔓长到1米左右高时,从根部上数第3-4个叶处打顶。因为葫芦有子蔓结果的习性,这样可使底部早生子蔓结果,并降低支架高度。子蔓长出3-4片叶即能现蕾;如无蕾,应及时掐掉。

2、授粉。葫芦是异花授粉植物,花期授粉是坐果的关键。葫芦每天傍晚开花,次日上午10点前是最佳授粉期。进行人工授粉时用鸡毛或棉团,从雄花中采集花粉,随即蘸到雌花柱头上,不可耽误。

3、搭架绑蔓。以拱棚支架为好,有利于通风透光,即选用长7-8米、宽4-5厘米的竹片或竹竿,两头埋在苗株中间,横跨畦面,形成拱形。再用竹片或竹竿与拱形竹片垂直放在拱形顶部和两侧,2片竹片接触部位用绳或铁丝系牢,加固拱棚。拱棚一定要牢固,因为葫芦的再生能力差,若遇风雨倒塌,损失严重。等植株甩蔓后,引蔓上架,主蔓1米左右时摘心,促进子蔓生长。子蔓见果后,留2片叶摘心。随着植株上架,要及时绑蔓,绑蔓时将无效蔓及老黄枯叶摘掉,以改善植株内部通风透光条件。

六、病虫害防治

葫芦的主要病害是白粉病和霜霉病,主要虫害是蚜虫。高湿阴雨天是白粉病的高发期,空气不流通时最易感病。

1、病害防治。预防为主,尽可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合理施肥,增施磷钾肥,不偏施氮肥,注意清洁卫生,发现病叶及时剪除;尽量不重茬栽培;喷洒1:1:100的波尔多液保护,不使病害发生蔓延;发病早期可喷50%的多菌灵等杀菌剂。

2、虫害防治。蚜虫能使葫芦叶片变形皱缩,并会传播病毒,其分泌物还能诱发煤污病,因此必须注意防治。发现少量蚜虫后用手挤压,再用水冲洗干净,或选用50%辛硫磷1000-2000倍液防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