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古人自古对葫芦就充满着特殊的喜欢,这种特殊不仅体现在神话作品中将葫芦演变成的法宝,更在体现民间百姓生活中,将美好字样的标签贴在葫芦上,往往意味着美好的祝福,加上葫芦口小肚大,象征财库饱满,财富广纳,甚至,葫芦内摇起来嚓嚓作响的葫芦籽,也被赋予了“多子多福”的涵义。盛酒装药、祈福辟邪、福寿装饰等,可谓对葫芦的应用不计其数。

“但是葫芦与烙画的结合,将这种人们的喜爱,推上了艺术的角度。”
/
烙画又称火笔画,中国传统艺术珍品,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。据史料记载,烙画源于西汉、盛于东汉,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,曾一度失传,直到清光绪三年,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“赵星”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。
“喜爱飞龙游神州,好似舞凤唱春秋。金火集成微雕技,未见丹青亦风流。”这首诗说的就是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《葫芦烙画》传承人——郑小良。
郑小良出身于艺术世家,从小就对画画兴趣浓厚,13岁就在报纸上发表速写、插图等。1982年,到合肥市工艺美术厂工作后,郑小良迷上了这种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的方式,他找来电阻丝、电线,自己制作简易的电烙笔,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。

烙画创作在于把握火候、力度的同时,注重“意在笔先、落笔成形”。
而郑小良的烙画作品画出的点线,抑扬顿挫,变化莫侧,既有中国画的书法韵味,又有金石雕刻阴阳浮雕的效果;绘画时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画的“浓、淡、枯、湿、焦”墨色的韵味;同时墨褐的浓淡、轻重的变化,细腻逼真地体现油画的神韵。绘画者在富有灵性纹理的木材上,在具有民间吉祥“福禄”的葫芦上,在象征中国古老文明的丝绢等材料上烙画,都能得心应手,体现返朴归真,追随自然的意境,绘画艺术炉火纯青,大大地提高了烙画艺术的价植和审美层次。

1982年,郑小良在安徽省轻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当时号称‘花园工厂’的合肥工艺美术厂担任设计师,厂里有个烙画车间,以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,郑小良的爱人于晓玲在烙画车间工作,便要她借套烙画工具回家给我试试看。”
而自己能坚持创作,完全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,当时在广州参加博览会,郑小良的参展作品被抢销一空,只有一幅《八十七神仙》因耗费心血太多,没舍得卖,然后被送去民族文化博览会参赛,结果获得一等奖。这个获奖经历给了郑小良坚持的信心和鼓励。
“要想制作出一幅满意的作品,首先得选好葫芦,然后,经过刮皮、去水、晾晒、抛光等流程,将其变成滑溜光洁的‘纸张’。再根据每个葫芦的形状、大小,决定绘制的主题和图案。要想表现颜色的深浅变化,下笔就要轻重有别,颜色深的地方铁笔要用高温,颜色浅的地方要用低温,时间还要掌握的恰到好处,这样,不用颜料即可呈现出画的深浅层次、韵味意境。”郑小良说。
说到传承和发扬,烙画艺术工作者一方面要把握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,从事普及和传承烙画艺术的活动,还要用烙笔传递更高尚的生命气息。作为从事烙画艺术的工作者,要使烙画的社会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兼而有之,即做“传承人”又做“艺术家。《小良烙画》品牌,作为合肥城市文化产业,实现烙画的社会经济价值。同时,我认为还需要艺术工作者,具有较高艺术修养,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,是在实践的基础上,有感而发的激情,有感发的创作灵感,使烙画艺术升华到一定境界。

灼灼笔意,非一日之功。郑小良“三十年烙画经”:头十年略知情趣,再十年通晓定律,又十年金火神韵。时间的积淀,经验的凝炼,方能修得烙画的精气神;方能使烙画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。
“金火集成微雕技,未见丹青亦风流。”他执著和创造,赋予自然、质朴的烙画以更多的灵气和生命力。三十年烙画的烙画之路,使我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烙画艺术作品;创作精品实现了烙画的艺术价值,丰满了烙画的文化底蕴,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收藏。
